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专栏作者对赖鸿健的缅怀 始终认为自己是文化人

$
0
0
赖鸿健主编往生的消息,我是在面子书上看到的。那时还真的希望是误传而已。一直到证实了之后,心里就开始难过。我当时觉得赖主编走后,《慈悲》的处境真的令人堪忧。 因为本土的佛教刊物这些年来逐渐凋零,就如一棵接一棵的大树在所谓的发展中消失,我真的担心没有了《福报》,会否也会失去《慈悲》?而没有福报也缺慈悲的大马佛教徒,能否在泛滥的俗化与神化的现象中,以智慧看到佛法僧的本来面目呢?后来在电话中,〈登彼岸〉编辑告诉我,慈悲编委会的陈基球先生访问中,表示会继续承担《慈悲》的出版,我知道后就放心多了。 在葬礼当天,我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去送赖主编最后一程,到现场才发觉佛教界好像只来了王书优与陈基球,其余都是亲友。因此我不免在想一个人的死亡到底是轻如鸿毛还是重如泰山?对我来说,为坚持某种文化理想而死,还是有份量的。赖主编走前的一个月,和我通过电话,他希望慈悲将来办一个有关心经的专辑,想讨论历年来的心经佛曲,并约我写稿,不想他这个愿望竟然永远落空了。 记得台湾歌手黄舒骏的成名曲《雁渡寒潭》曾这样描写人生: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惊鸿一瞥!潮来潮去洗去多少足迹,一切都是缘! 真实活出自己 也许赖主编的一生就像歌词所描述的那样过了去,仿佛如梦如幻般的不真实。但歌词接下去却肯定了赖主编的付出:“多少人默默挥下他们的汗水热血”。虽然他只是一个小主编,毕竟他还是努力奋斗了一辈子!歌词感叹“多少人只是贩卖台面上的谎言”,而赖主编却真实的活出了自己,尽管活得非常艰辛! 说到赖主编的为人,相信《慈悲》其他的专栏作者都会感受到老人家的热情,每次时间到,他就会催稿。有时收到杂志时,还会看到他给你的便条,内容不外是给你谬赞一番。有一次,收到支票时,发觉他提高了稿费,我就拨电话向他表示谢意。不想他嘴里竟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只有文人才会知道文人的辛酸!”,听得我不好意思,仿佛我是要靠稿费来糊口似的。但也由此看出赖主编一些可贵的心思,我想赖主编与作者们的互动与交往,也是一本杂志维持下去的基石之一。毕竟作者愿将杰作提供给杂志,就会吸引一定的读者群。当然刊物本身的财力状况理想与否,也是一本杂志能否维持的重要因素!因此本地佛教刊物能否扭转干坤,真的一切看因缘。而“只有文人才会知道文人的辛酸”这句话,也让人看到赖鸿健主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化人,这是我最感动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