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林健鼎时他才23岁,当时我们称这开口闭口都是摄影经的人叫“林老师”。多年以后,才有机会写第一篇关于他的访问稿。
男人四十一枝花的林建鼎近期较忙碌,他说日子是在拿相机、上飞机;收相机、下飞机中飞度过去的。
他刚从奥地利国际摄影大赛TRIERENBERG SUPER CIRCUIT2013捧了一面金牌及一面铜牌回来,匆匆交上访问的录音,又拿相机上飞机。
要赢就先学会怎么输
追溯林健鼎的摄影事业历程,要从他的中学说起。当时他阴差阳错当上摄影学会的代主席,为此需要不断拍摄以累积更多作品,随后才对摄影有了真正的兴趣。
他的摄影基础是紧随摄影前辈吴志广老先生认真学习而成的;那段心无旁骛学摄影的老好日子,叫他十分的怀念。
像海绵吸收摄影资讯
当时的他,每个星期都会在吉隆坡不同的地点,汇合并随同诸位摄影前辈到处去拍照,前辈们除了实地亲身授教,还提供大把大把的摄影书籍,让当时像海绵一样的他不断地吸收,成就了今时今日的职业摄影师。
学了摄影就是摄影师吗?他笑言,当年的自己,是得到奖项的肯定后,才对摄影更为笃定,决心把嗜好发展成事业。“奖项的肯定对每一个认真的人都很重要,并建议每一个对摄影感兴趣的人,先别排挤任何一种摄影手法或任何一场摄影赛。”在他的眼中,摄影师在踏上国际摄影台之前,不妨多接触不同摄影师的不同拍摄手法。
只要自己的心真正接受了,机会就会多。他甚至指出,初学摄影者在学习的路上,首先要学的是输,如果输得起,赢面才会大。他自中学爱上摄影后,就常约同学搭巴士从吉隆坡到各州各地亲临摄影赛评选现场,把得奖的作品和落选的作品一张不漏地看一遍。相信只要对输没有避嫌,大致就知道怎么赢。
本地摄影面对题材束缚
去年底,健鼎飞了十多个小时,去到奥地利林茨站上国际摄影台。当天,他得的奖项是中国组金牌,击退的对手除却有来自全球各地,大部分更是实力及财力均雄厚的专业中国籍摄影师。
这一战,他除了胜得漂亮之外,还有许多感性的想法。坐着欣赏台上得奖作品的时候,他看见艺术组别的部分得奖作品如裸体照,而联想到马来西亚摄影师和外国摄影师的不一样;那差异只是基于大马多元文化的国情,在某种题材让本地摄影师有了束缚。
心中永存相机的人
谈到如何拍摄到得奖作品的“秘诀”?
他会心一笑,表示自己至今尚在学习;追问之下,他才说提升摄影技术和学习大部分事物雷同,无非就是多看、多想、多问、多读,并要从一而终地秉持信念。
“摄影师应该在没有障碍的环境下,才能发挥拍摄,交出佳作。”当然,艺术裸照摄影只是他的比喻,广义地说,他认为只要突破了大环境和心境,世界本是大同的。断然无“外国”摄影师和“马来西亚”摄影师之分。他本身也从那场颁奖礼上,从台上得奖的摄影师致辞以及他们的作品学习良多,更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之友。
领奖时获热烈掌声
看着他上台领奖的视屏,那充满喜悦地向来自世界的摄影师分享的那张得奖作品,正是摄于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北京天安门广场。领奖台下传来的最热烈的掌声,也正是中港台摄影师们的座席。对于作品获得国际及华人的肯定,他坦言,该得奖作品是在极短的瞬间拍摄的。
“一个摄影师的基础功好不好,最能在那样的瞬间临场展现。看似‘随手’就拍出一张经典作品的那些摄影师,其实背后肯定是花了旁人看不见的一段很长的时间练过(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才拥有瞬间拍现场的实力,哈……。”
必须有秒杀评审魅力
经过这些年来,出入在世界各个摄影赛事以及综合他评审国际赛事的经验。他补充:一张作品如果要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评审的欣赏,想要自己的作品从雪片般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大作中脱颖而出的话,必须有“秒杀”评审的魅力。一秒就杀入他的心房,留下直接、有力的印象。
对许多人来说,2013看似艰辛的一年。健鼎脸上越来越坚毅的神情当然也透露了他所经历的那一些。尽管如此,他断然否认去年奥地利那一金一铜两面奖牌就是他摄影事业的巅峰,是该年最重要的里程碑。他坚定地说:“我这么爱摄影,堪称手上无(相)机,心中都有(相)机的人。时时刻刻,无时无刻都在按快门。我的巅峰之作永远都是下一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