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味觉现象:吃素的同性恋

$
0
0
大家都听过“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人”这句老话,当知食物不只在物质上塑造了一个人的肉体,而且还在习惯、口味和文化的层面养成了一个人的性格与品质。但是过去我们却很少听说有什么以食物为核心的次文化运动。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 音乐能够推动次文化,这我们都晓得。所以香港不少自尊自重的hip hop乐人都爱强调hip hop不单单是娱乐,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里所指的“生活态度”,大抵包括了衣着、审美的品味,乃至于做人的心态。于是我们有过mod和punk这样的运动,使得音乐不只听得见,而且还能看得到。一个人是不是punk仔,用不着真的检查他的音乐收藏,瞧瞧他的发型、服装和举止就够了。更严肃的人会告诉你,光是生活风格符合一定的美学角度也不够,你甚至要信仰某种政治主张,追求一种punk的政治。于是从音乐到政治之间,便拉起了一道巧妙的感性线索,把政治也纳进了品味的范畴。就像某些社会学家所说的,这真是个“生活风格”挂帅的时代,音乐既然主导了某些人的生活风格,同样处在生活之内的政治也就很难不被你喜爱的音乐所影响了。 食物最能影响人类 然而食物,这种据说最能影响人类,又最能用来判决品味高下的东西,为什么却没有孕育出很重大的次文化潮流,改变了某一撮人的生活风格呢? 最近在读美国作家Adam Gopnik的《吃,为什么重要?》(The Table Come First),其中有一段谈到法国人的饮食品味与政治取向的关系:“在法国,坚持传统国族料理的顽固保守分子倾向于为左翼色彩浓厚的报章杂志写文章,譬如《玛丽安》周刊和《解放报》,而最能以开放胸襟接纳异国新事物的人,文章倾向于出现在中间偏右的《观点》周刊和《费加洛报》。”“法国的饮食政治超越了党派之别,诡谲难料;告诉我你对吃食有什么看法,我只能说,你是法国人”。这段话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并不在于它说出了法国文化的独特现象———因为法国人一向如此,餐桌区分不出他们的政治倾向,并不可怪;而在于作者这番话是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说的。只有从美国或英语世界的眼光来看,法国人这种没把饮食口味和政治立场联系起来的情况,才叫做奇异有趣。 饮食和政治扯在一块 曾经酝酿催生了无数文化风潮的英国和美国,尽管至今也没有多少以食物当主角的生活风尚运动,但在过去十多年间,却愈来愈明显地把饮食和政治扯在了一块。我最早意识到这种趋势,是十几年前听人取笑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那些练瑜伽、主张动物权利、爱吃寿司的同性恋,他们就是民主党的死硬粉丝”。的确活灵活现地刻划了某类人的形象;没有必然的道理,但又真的很像会把票投给民主党的人。反过来想,我们也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另一类人,他们喜欢乡谣音乐,坚守“家庭价值”,绝不放弃拥枪和打猎的权利。这种人想当然是共和党的死硬派。那他们会喜欢吃什么东西呢?大概是一大块porterhouse牛扒,或者自家后院的BBQ吧。 为什么爱尝异国风味,甚或吃素的人就一定会比较喜欢道德立场较开放、社经立场比较左的民主党?而被认为是保守派的共和党右翼就一定连在饮食口味上也比较保守呢?这个问题就和为什么始终怀疑气候暖化是人类引致,始终不屑动物权利的人多半会支持共和党一样,不是个说得出坚实道理的问题;它是种纯粹的印象。可是,印象、品味、爱好,这一连串模模糊糊的感觉元素确实正在发生作用,涵盖了饮食和政治,把它们通通纳进生活风格的大网之中,全都变成口味的选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